文/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理學院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在科技部支持下,與奧地利維也納自然資源及應用生命科學大學(University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Life Sciences, Vienna)於2014-2016進行「以集水區尺度探討極端事件對陸域至水域間碳循環的影響」的雙邊國際合作計畫,進一步在教育部「國際共同人才培育計畫」支持下,於2017年順利與該校簽署合作備忘錄及學術交流合作協議。在合作備忘錄的母約共識下,將進行:1.交換碩士或博士生移地研究,同樣的原則適用於教職員交流。2.鼓勵學生和科學家的交流,雙方擬舉辦特定領域的聯合研討會。
本系與維也納自然資源及應用生命科學大學優先合作對象Department of Water, Atmosphere and Environment,該單位主要研究水域生態系統、集水區生地化循環、河流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分析。今年更爭取到FWF(奧地利科學基金會)的重大計畫:Human-River systems,預期將招收20位博士生加入,也歡迎台灣的學生申請。在此合作的基礎下,本系迄今已選送3位由黃誌川副教授指導的博士班學生到該校移地研究:2017年9月起,博士生李俐槿同學,接受Thomas Hein教授之指導,進行亞熱帶山地集水區河川的碳輸出 (Carbon Transport in Subtropical Small Mountainous River)之研究2年。2018年2月起,系所選送2位博士生前往,施郁庭同學接受Thomas Hein教授之指導,進行”Rapid Phase Transfer of DOC and DIC Transport in a Subtropical Small Mountainous River, Taiwan “之研究8個月。陳沛壕同學接受Franz Zehetner教授之指導,進行”What is the weathering limit in landslide-dominated region? “之研究11個月。學生在國外的生活費皆獲教育部的獎學金補助。
除了國際合作計畫與國際共同人才培育計畫外,台灣科技部(MOST)與奧地利科學基金會(FWF)更共同支持台奧雙邊聯合研討會,主題為「氣候變遷下的跨國研究-下一步驟」(Taiwan-Austria Joint Seminar 2017,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in Climate Change Next Steps”)於2017年12月13日至12月17日在臺大地理環境資源學系305視聽教室,參與的人員共有40位出席,包含7位不同領域的奧地利研究人員代表、中研院學者、及來自台灣7所大學(NTU, NCKU, NCHU, NTNU, NKNU, NCUE, NPUST)的教授及學生們。
本次研討會的重點在於氣候變化影響相關的問題,透過跨學科對話,激發台灣和奧地利科學家的合作,進一步提出可能的合作研究計畫。研討會包含四個討論議題:1.Tracing weathering from mountains to the sea 2. Effect of extreme events on nutrient dynamics and microbial processes along the terrestrial-aquatic continuum 3. Restoring human-induced disturbances on in-land waters 4. Facing changing climate and toward a sustainable environment,交由共同研究興趣的小組成員發表各自的研究成果,隨後進行提問和討論。不同的小組在先前已有不同層次的合作關係,在研討會接下來的幾天中,這些研究課題在這些小組中進一步發展,期望形成新的夥伴關係。奧地利駐台北辦事處非常重視此次的雙邊會議,特在12月14日於研討會後舉行邀請晚宴,邀請與會的學者共同晚宴。
12月15日,由本系莊昀叡助理教授和彰化師大地理的陳毅青助理教授帶領所有奧地利的學者和台大地理系的60名學生進行聯合實地考察。介紹位於台灣中部著名的礫岩惡地“火燄山”,九二一地震後形成的大安溪大峽谷和中部重要的水利設施石崗大壩、埤豐橋。感謝科技部(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OST)和奥地利科學基金會(Austrian Science Fund, FWF)對雙邊研究人員的支持和系列研討會贊助,以及系所成員在行政事務上的幫忙,使這次研討會能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