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il Brenner可以說是當前最重要的批判都市與區域研究的地理學者。事實上哈佛大學並沒有地理系,但在都市設計學院聘任當前學術表現最傑出的都市地理學者加入陣營,而Brenner教授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被哈佛從紐約大學挖角過來,成立的都市實驗室(Urban Theory Lab)。Brenner教授研究專長於都市問題的理論、概念與方法之探索,拓展了以國家空間轉型與尺度政治經濟視角理解都市化現象之開創性研究取徑。2000年代初期,全球化現象開始成為社會科學研究顯學之際,Brenner教授將全球化現象連結到新型態都市化問題與不均發展,強調分析當前資本主義社會鬥爭與制度調節的空間性,亦即從國家空間形式的再尺度化和再領域化作為理解全球都市問題的關鍵。他所開展的研究視野也帶來關於新自由主義的反思與論辯。當前資本主義的新自由主義化,對他而言主要表現在從城市、大都會帶到跨區域治理模式的重塑。Brenner教授批評「城市競爭力」已然成為國家計畫與策略的主要議程,悄然轉移了我們對於社會空間治理與支配的問題意識,卸除了國家再分配與均衡發展的負擔。他近年的研究,聚焦在發展「planetary urbanization」、「new urban spaces」與「the scale question」等概念,並嘗試跟localist及post-colonialist等不同批判視角就「空間性(spatiality)」、「裝配(assemblage)」等概念對話。Neil Brenner教授開展的社會空間理論與方法已成為當前都市規劃與地理學界普遍被運用、對話與反思的知識構成,非常難得邀請親自來台與國內學界交流對話。
在地理系的演講中,Brenner強調釐清都市問題需要以理論為前提,都市不僅只是一種經驗狀態,對都市的認識已由理論和意識型態所中介。當前診斷都市問題的知識觀點是以芝加哥學派為主流,他們把城市彷彿放在顯微鏡下分析。另一種,則是將城市置於遮蔽陰影下,分析城市及其腹地(hinterland)的新陳代謝。Brenner視後者為「反向之視像化(counter-visualization)」,可作為(再)概念化和理論建構的方法。在此反向視野下,Brenner指出都市聚集有不同的空間形式和尺度,都市核心與「非城市」外圍(腹地、郊區、荒野)的社會-環境轉型緊密交織,而後者正成為都市化的策略領域。因此,他進一步強調「全域都市化」之特殊性:並非「城市」的普遍化,而是腹地被加強運作以支持全世界城市建設的成長與擴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