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90年慶
研究與教學
國際交流
榮耀分享
探索理院
學生訊息
活動報導
人事動態
第36期出刊日:2018.7.12

國際自然保育聯盟保護區委員會綠色名錄推動會議

文/ 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林俊全教授

2018年的五月14-17日,台灣在營建署國家公園組的協助下,地理系邀請了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的保護區委員會(WCPA)主席、副主席來台,假理學院思亮館,辦理有關綠色名錄(Green List )的研討會。這個研討會主要說明國際自然保育聯盟的保護區委員會在推動的綠色名錄的背景與台灣可能可以努力的方向。經過4天的研討與考察,國際自然保育聯盟的保護區委員會的主席與副主席等人,都對台灣的國家公園的經營,有相當的肯定。參訪野柳地質公園後,也對台灣的地質公園與綠色旅遊地的經營管理,有非常高的評價。

與會者對國際自然保育聯盟的保護區委員會推動的綠色清單運動,多有疑問,深恐台灣陷入政治的紛擾,最後仍無法突破政治的困擾,而徒勞推動。但筆者在研討會與野外考察的過程中,一直跟來賓說明,台灣推動綠色名錄運動,除了與國際接軌外,不是為國際自然保育聯盟的保護區委員會或聯合國服務,而是為這塊土地的永續經營而努力。這樣的概念也是來賓們所肯定的。推動地質公園的運動,何嘗不是如此。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從1997年開始推動地質公園的運動,主要是希望世界上具有許多特殊地景意義的地方,雖然不能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但可以利用該地的資源,以地質公園的名號,讓地方永續經營。20年過去,地質公園也已經是文化資產保存法,依法推動的法律。雖然許多當初的保育與推動的概念及作法,一直在改變、成長。也慢慢形成網絡,希望所有網絡成員共同學習、共同成長。這樣的成長,正是台灣邁向永續發展,地方所需要的動力。

台灣推動地景保育工作,早在1983 年就開始了,那時候也是文化資產保存法通過的時候,開始的第一波保育的基礎調查的階段。也依文資法設立自然保留區,也是屬於國際自然保育聯盟的第一類保護區系統。那時候成立自然保留區,也成了那時候的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主要的任務。隨後兩階段的地景點的普查工作,形成了地景保育工作的基礎。而1984年成立的墾丁國家公園,更是保育的里程碑。台灣的國家公園,採行國際自然保育聯盟的第二類保護區分類,與美國的一樣,利用分區制度,形成保育程度較為嚴格的保護區系統。

2011年,台灣地質公園網絡成立。之後每年召開兩次會議,從開始的6個地質公園,陸續增加到9個地質公園。社區伙伴慢慢互相觀摩、學習、成長,台灣地質公園網絡成了一個重要的連結。

設立地質公園的目的,主要是配合地區的地景、生態與文化資源,能夠成為永續發展的基礎。透過地質公園的各項活動與導覽,讓造訪者能透過保育的行動、環境教育的方式,讓社區參與,推動地景旅遊。藉此達到地方永續的方向。

整個國際自然保育聯盟保護區委員會過去推動紅色名錄,保護瀕臨絕種的動植物運動,對全世界有其貢獻。到今日推動綠色名錄的運動,對世界的自然保育工作開啟另一頁。台灣恭逢其時,能在IUCN-WCPA的支持下,應把握機會,努力推動。這也是此次會議的重要意義與契機。

內政部次長林慈玲蒞會致詞

與會代表合影

思亮館會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