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與教學
國際交流
榮耀分享
探索理院
學生訊息
活動報導
人事動態
第42期出刊日:2020.01.20

自然地理專題與海外實習課程於日本四國野外實察

文 / 許毓芳、莊昀叡

2019年10 月3日到10月7日,我們前往日本京阪神、四國地區,一探日本關西地區地理環境與人文之間的互動。透過這趟旅程,我們了解了斷層對於地形的作用、地形對於人類歷史的影響,以及地震對於社會的衝擊。

第一天,我們參訪了神戶人與防災未來中心,以及北淡震災記念公園。由於野島斷層的錯動,1995年發生了規模7.3的阪神大地震,重挫了當時快速發展的神戶地區。霎時間,劇烈晃動後的大地留下了一片廢墟,也重創了這些地區人們的心靈。為了紀念阪神大地震所造成的創傷,並讓後代能夠了解、減少地震所帶來的災害,日本興建了這兩座博物館園區以供減災教育。神戶人與防災未來中心比較偏重地震與社會、人類的連結,而北淡震災記念公園內容則是較為傾向斷層知識的傳遞。但不論是偏重兩個方面,這兩座博物館對於當時場景的保存都不餘遺力。神戶人與防災未來中心模擬、再現了當時地震所造成的地表建物破壞,讓參觀者彷彿身歷其境,使人體會到地震的殘酷;而北淡震災記念公園則保留了野島斷層的槽溝,以及被野島斷層切過的民居,使參觀者可以清楚了解野島斷層的錯動情形。這兩座博物館的設計都相當用心且精良。

第二天,在岡山大學松多信尚教授的陪同下,我們前往屋島,並且參觀龍河洞,以了解地形對於日本歷史的影響。屋島是源平合戰的重要場址之一,因為火山活動和差異侵蝕所造成的高原地形,讓平家可以遠眺四國和瀨戶內海地區的動靜,而易守難攻的地形也加深源家進攻的困難度。這樣的地形使得當年源家的勝利充滿了傳奇性的色彩。而龍河洞則是擁有幾億年前歷史的鐘乳石洞,早在石器時代,便有人類利用洞穴冬暖夏涼的特性,在這裡生活、繁衍後代。透過連結地形與人類活動,我們也深刻了解到自然的能動性和人類豐富的創造力。

而第三天和第四天,我們跟隨名古屋大學鷺谷威教授的腳步,透過觀察室戶、阿波地區的地質地形,以了解古地震的活動。當年歐亞大陸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碰撞運動和抬升,不斷形成室戶地區的混同層與海階。這些地形見證了日本兩次板塊隱沒的結果。而對於四國地區很重要的中央構造線則是控制了阿波地區許多地形的形成、吉野川的流向,也造成數次的古地震災害。離現在最近的地震災害是1946年的南海地震,該次地震不但造成許多傷亡,海嘯也淹沒阿波地區的谷地。然而,因距離上次南海地震的時間越來越遠,對於地震的記憶也逐漸淡忘。許多斷層線附近慢慢築起房子,未來中央構造線是否再次活動,將成為該地區最需要關注的議題。

最後一天則是回到京都參訪京都大學防災研究所,了解該研究所於各種災害所進行的研究和試驗。從海嘯的逃難APP,到模擬颱風的風動機,再到監測地震波的即時觀測結果,都讓我們意識到日本對於防災領域的用心,值得我們借鏡。

這次的旅程讓我們了解到地質活動如何影響人們的生活,而人類又如何透過地形的差異來創造文明與歷史,是非常難能可貴的活動。透過這次的海外參訪,我們也深刻體會到地質災害對於社會的衝擊,也加強自身對於防災、減災的意識。

北淡震災記念公園的野島斷層

於阿波土柱的合照

京都大學防災研究所參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