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氣候學是對地球氣候的科學研究,通常定義為長期平均的天氣狀況。它是自然地理學和大氣科學的一個子領域,涉及到氣候的描述和對氣候差異和變化的原因及其實際後果的分析。它是地理和地球科學本科生了解氣候學的基本概念及其與自然地理和地球系統科學的其他組成部分(水文學、形態學、生態學和地質學)的相互作用的基本領域之一。
此課程目標為協助地理學大學部學生了解氣候學的基本概念及其與自然地理學和地球系統科學的其他組成部分(水文學、形態學、生態學和地質學)的相互作用。課程成果建置網站參見:
https://ntuclimatology.wixsite.com/climatology
英語授課設計:氣候學之前為中文教學,參考書籍和簡報、作業題目則以英文為主,110學年度第2學期起,鼓勵同學以雙語嘗試。授課教師為地理系的莊振義副教授。學生結構:本課程為地理系二年級必修課。修習同學共39 名,大部分為地理系二年級大學部學生。外系同學來自歷史系,大氣系,經濟系,土木系,環工系和工管系各數名。
在這學期,考量學校推動的全英語授課措施後首次以全英語的形式進行教學,從口頭對話到文本書寫,都以英語為基準。課程劃分為兩個主要部分。第一為每個星期設計的專題課程。第二部分則是實習部分。專題課程涵蓋太陽輻射與能量收支,大氣組成和結構,降雨過程,大氣環流和都市微氣候及 污染。實習部分則是每個星期課程結束後針對該題目出一份相關作業,進行實作。在學期中及期末則有兩次考試,以針對段落的課程進行測驗,了解學生的理解程度。原本雖規劃了氣候測量儀器的組裝,操作,架設和後續資料分析處理的實習,但因疫情限制而取消。此外,在學期末分組針對氣候議題進行專題研究,以成果報告及製作海報的形式歸納研究結果。
學生收穫及全英語授課:課堂教學中學生得以自由互動的形式與老師或助教討論或提問關於該議題所啟發的任何想法,並且與同儕互相討論加深理解。作業方面讓同學能複習和熟悉該議題的實際應用,將基礎知識昇華為實用性工具。測驗提供在拋開制式問答時,同學能熟練利用作業和課堂知識解決問題。專題研究方面,以分組的形式讓同學們能自由和不同的對象組成團隊,並對同一專題利用整個學期所學習的知識進行科學和系統性研究。
在全英語授課方面,學生常面臨的問題在於聆聽不專注或不理解時會跟不上進度。為解決這問題,老師在多方面進行改變以配合同學的情況。例如修改簡報的文字內容,讓同學即使無法正確聆聽全部內容時也能根據文字理解。在上課時,老師會適時暫停或補充簡報內容,讓同學能有時間進行消化,並針對重點內容進行詢問和提示,讓學生了解該議題的重要性。
在作業及測驗出題方面,讓同學有空間進行英語的自我加強和培養,通過自主學習解決語言隔閡。老師和助教也提供資訊讓同學能在課後預約面談時間,針對上課或作業疑問進行討論。借助資訊化的方便,利用電子郵件等進行商討。
專題研究及海報製作:專題研究的主題注重於兩大面向——氣象/氣候議題及空氣污染/品質相關議題。每個組別的研究需要至少1篇以台灣為主(鄉鎮尺度到全台灣皆可)相關的氣候議題新聞報導、政府報告(氣象局、各縣市環保局),以及至少1篇國際期刊文獻或國際媒體報導,需與主題相關的議題,作為相關題目的背景和基礎架構,以此衍生成為小組討論的目標。相關的思考面向可通過降雨長期資料分析(與農業,供水,洪旱災議題相關探討),土地利用變化,與氣溫,降雨,相對濕度,水氣,輻射,風速風向等關係,氣候因子與環境品質之間的關係著手。空氣品質和污染議題則以環保署監測資料分析,工業區或重大排放源(六 輕、中油、台電...),空氣品質影響因子:環境(河川揚塵,短期人為活動),都市交通,大氣穩定度為指引。而每個研究中必須涵括至少1個以上中央氣象站局屬測站資料、環保署資料或其他相關公部門監測資料之分析,作為專業和可靠的資訊來源。
為了協助同學的專題研究,老師從構思層面開始便給予指導。在相關課題公佈後,與各組在初步構思完成針對該構想提供意見和修正以完善專題研究。在課堂以簡要報告針對預計探討的主題和研究問題進行說明,其中規定使用的資料需要詳細說明為哪些個測站,並簡要說明分析的時間為多長,預計如何做統計或是視覺化呈現,並詳細列明文獻參考和分工表,讓同學更有效率執行研究報告。老師和助教針對研究時所面對的資料處理和分析,題目局限和尺度等詳細問題進行跟進和參加討論。同學所完成的專題研究在學期末以報告和繳交海報的形式為結果。各組以15分鐘進行發表,進行Q&A問答。其內容針對背景說明,研究問題,方法和材料,結果與討論,建議及參考資料進行審核和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