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目的
台灣位於板塊交界處,因此經常會有地震事件發生,而地震往往會對地表物造 成破壞,並造成地表變形。過去只能利用測地資料以及光學衛星來監測,然而 測地資料雖然精準,但設置成本較高,且在較為偏遠的地區設置不易;而光學 衛星經常受到雲遮的影響,無法第一時間獲取資料,在雷達影像問世後,正好 可以克服此一缺點。雷達影像具備不分晝夜且可穿透雲層的特性,其快速判釋 地表變遷與監測地表變動的能力,使得雷達遙測成為近年最熱門、發展最為迅 速的地球觀測工具。在使用雷達影像進行科學議題的探討之前,必須先對雷達 影像的原理、操作與限制具有全面且詳盡的認識。有鑑於此,本課程邀請相關 領域的老師們一同參與此課程,希望帶領更多同學探索與了解雷達遙測的基本 概念與應用。本課程從講解合成孔徑雷達(SAR)的基本理論知識開始,到探討 SAR 影像的監測能力與誤差來源,並藉由地震造成的地表位移做為應用案例, 讓參與的學生實際操作 SAR 影像,理解 SAR 影像是如何量測地表變形,學習如 何使用雷達影像分析並解釋現象。
學生結構
本課程共有 14 位修課同學,主要來自地理環境資源學系的大學部學生,也有部 分來自地質科學系碩士班學生。修課同學都是對於遙測監測技術有興趣,並且 部分同學的研究主題也是與地表變形監測相關。
教學目標
- 了解雷達遙測運作方式以及相關的基礎知識,並且能區分雷達遙測與傳統 光學遙測的差異。
- 透過實作的方式,讓學生透過雷達遙測相關平台下載衛星影像,熟悉處理 資料程序與相關軟體。
- 利用實際同震變形事件,讓學生實際操作雷達衛星影像的差分干涉流程, 並分析與解釋產出的結果。
學生收穫
本課程前半部以講述的方式,說明雷達遙測基礎知識,包括雷達衛星的運作系 統、雷達影像內包含的資訊以及其優勢等等。接著講述如何利用多幅衛星影像 來獲取想要的資訊,以及如何從這些資訊獲取地表變動資訊。最後以分組的方 式,請各組分別找尋世界上的同震事件,利用課程介紹的處理方法,從影像中 獲取地表變動資訊,並上台分享實作結果以及心得。本課程亦安排跨領域老 師,介紹如何將傳統測地資料與雷達衛星資訊進行比對,進一步提升結果準確度,期望學生能統合相關技術來習得全面的知識。
課程網站連結:https://david0980901396.wixsite.com/web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