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與教學
國際交流
榮耀分享
探索理院
活動報導
人事動態
第56期出刊日:2023.12.31

地理系特色課程-世界地形學

文/ 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陳冠羽

本次考察由地理系林俊全老師統籌,共有地理系的 8 位學生及三十多位國家公園及臺灣地質公園學會的夥伴偕同交流。本次活動一共22天,途經法國、瑞士、德國、捷克、維也納、克羅埃西亞五國,與當地的教授、導覽人員進行野外實習、健行等活動,也前往地球科學相關研究機構、國家公園等地參訪。涉及的領域包含水文、地形、地質、文化、景觀、建築等議題。配合行前製作的考察手冊、導覽與簡報文件等多種學習工具,對國外的學術、環境保育的實務做法有更多的認識。

主要參訪行程如下表:

  1. 法國 Thoard:由兩位法國教授帶領健行與野外課程,觀察小鎮周圍地形的特徵,從構造角度學習造山帶的地質作用,也從健行中認識南法城鎮的發展興衰。
  2. 法國 上普羅旺斯地質公園:迪涅萊班是環境保育宣言的起源地,透過參訪地質公園,學習地景保育與在地發展的相互依賴。
  3. 德國 薩爾區:弗爾克林根鋼鐵廠是廢棄廠房活化的世界遺產,目前作為博物館與藝術家駐村使用。透過導覽認識採煤工藝與產業轉移的歷史脈絡。
  4. 德國 萊布尼茲應用地球物理研究所:以小型簡報會議開場,參觀熱螢光定年研究室,並走讀Celle古城講解傳統北德式建築。
  5. 德國 Hafen City:漢堡港城經歷防洪城市的改建,卻衍伸出都市縉紳化等問題,透過當地都市計畫者的解說,認識住宅合作社、社宅政策的演進歷程。
  6. 德國 漢堡大學:召開小型簡報會議,介紹氣候變遷對漢堡產生的影響與當地的適應行動,討論德國潔淨能源發展的歷史與困境,考察團員與該大學教授、研究生進行問題討論,互相分享各自經驗。
  7. 捷克 波西米亞天堂地質公園:從石林景觀、火山與化石等地質資源,結合古堡的人文歷史、度假營地的觀光運用,呈現地質公園發展的可能性。
  8. 克羅埃西亞 斯普利特:當地居民在古羅馬供宮殿遺址的生活痕跡,以及二十世紀以來舊城區轉型觀光化的成果。原先埋藏垃圾的戴克里先地下宮殿,經過文資保存與復舊,成為當地知名歷史資產。
  9. 克羅埃西亞 KrKa、十六湖國家公園:透過大範圍保存石灰華階地的特殊景觀,建置親水、完善的步道系統,發揮國家公園的觀光功能。

本次考察最重要的收穫是野地觀察,在法國 Thorad 為期三天的野外健行,老師在野地裡一步步推演地形演育過程,會後彼此交流與提問健行過程中的所見,例如沖積扇的形成,向陽、背陽面的差異等,同時也是我第一次用英文向老師與團員們闡釋自己的觀察紀錄。旅途中,也時常被壯闊的冰川地形與薰衣草原野所震撼,從南法溫暖的氣候,夏慕尼、瑞士的冰河景觀,一直到巴爾幹半島的石灰岩地等。親眼欣賞過去在地形學、地理學所學習的自然景觀,是非常難忘的回憶。

在自然資源的經營管理中,我們在從波西米亞地質公園重新思考Conservation (保育)與Preservation(保護)的平衡。在小型研討會中,來自台灣與捷克的管理者交流地質公園的管理方法。園區擁有的自然森林、石林景觀、火山殘跡等資源,並不會管制訪客的使用,透過友善的指引,成為串聯地區產業的旅行路線。

科研方面,德國的萊布尼茲學會整合德國各邦的研究機構,透過跨科間彼此合作與競爭,帶來更豐沛的科研能量,也是國家競爭力的來源。我們參訪萊布尼茲應用地球物理研究所、亥姆霍茲德國地理研究中心等地,前者參訪熱螢光定年實驗的流程與原理,後者認識地球物理探勘對於土石災防預測的效果,以及全球重力異常模型如何被建置。另一方面,科研機構同時也重視技職人才,他們為研究打造不可或缺的儀器與環境,使科研維持在該領域的領導地位。

生平第一次離開亞洲,被歐洲城市積累數百年的歷史底蘊所震撼。在都市設計層面,和諧是歐洲一大重要元素。無論是人與自然,或是族群與族群間相互尊重、彼此包容,使歐洲得以保存為數可觀的文化資產。歐洲重視老城區的保存,例如Celle、伯恩等地方,即使在都市擴張之下,透過景觀法的規範下,保存既有的都市紋理與風格。

途中我們也在城鎮、大城市之間停留,除了建築的觀察,我們也體驗各地的飲食文化,例如歐洲戶外用餐的習慣,也觀察城市的景觀、都市設計,如何維持整齊、美感的景觀,以及營造舒適、便利的人行環境等。對我而言,歐洲大眾運輸以便利、轉乘為主要目地,一張票可以在數種交通工具間無縫轉承,啟發對都市規劃的各種範本。

考察時的氣候適應、時差調適也是前期克服的地方,乾燥的氣候讓人們忘記氣候的炎熱,高緯度夏季漫長的白晝,也是不同的體驗。同時,也感受到歐洲對生活品質的追求,雖然便利性少了一些,但是歐洲的人們以更閒適的步調,過想過的生活,比起社群軟體,更願意親近自然以及人群。

這次考察讓我們對自然、研究和城市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這段經歷相信在未來,在學術、生活經驗都具有豐富、深刻的啟蒙。

法國普羅旺斯 野外考察過程
捷克波希米亞 導覽過程

 

文/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張佳琳

這次歐洲考察行程是世界地形學的精華。考察前大家做了許多準備,在6 月中出發,前往歐洲為期21天的考察。考察行程有許多驚奇之處,學習到許多知識,地形學不單只有野外的地形長怎樣,人們如何利用這片土地生活,如何永續的與環境共存也一樣重要,在眾多行程裡,最令人印象深刻與興奮的部分大概是夏慕尼的冰河地形、漢堡Hafen City與漢堡大學地理系的參訪。

法國夏慕尼的冰河地形可說是在台灣鮮少看到的地形,且規模不夠大也不明顯。我們在夏慕尼白朗峰看到大小岩塊與羊背石,以及些許被冰河侵蝕的凹槽,可以看到冰河作用下的侵蝕利是如此強大,現場觀看可說是非常震撼,冰河可以推擠著大大小小的石頭,不論岩塊大小都能被冰河帶走,淘選度極差,有別於台灣常見水的風化與侵蝕,且一地可見變質岩像是片岩、火成岩像是花崗岩,可說石頭種類非常雜亂,幾乎什麼都有。

在德國漢堡的Hafen City可說是人與水共處的一個例子,在易北河因為地形與月亮潮汐變化造成河水暴漲,在Hafen City可以看到當地政府如何建設這一整個港口城市,在建築與防洪預警系統上做了哪些措施等,例如建築下方建設停車場蓄水,餐廳玻璃外有纜繩,淹水時可以拉起金屬帷幕,保護餐廳的落地窗免受水上漂流的垃圾破壞等。另外,政府在對於都市規劃與城市居民的融合上做了非常多的努力,可以說是相當震撼且值得台灣思考都市計畫方針的一場考察。

漢堡大學地理系參訪是我認為精神上收穫最多的行程,漢堡大學地理系老師Beate的課程裡提到我們的地球一直不斷地在改變,在德國境內因為氣候變遷而有了致命性災害,但是德國大部分的群眾對於處理氣候邊遷卻不太急迫。在我們眼裡,德國對於氣候變遷的政策已經做得比台灣好太多了,但學者還是因為人們的對於議題的態度感到緊張,讓我思考國外的ESG跟台灣ESG的差別,台灣的ESG經常只停留在壓低成本,從會計帳目上著手ESG問題,但我真心感受到Beate老師想傳達我們身為地球一份子,我們應該要為了我們自己的生活為了未來採取行動減少對地球的傷害,我從漢堡大學拿了數本關於氣候變遷小手冊,我認為身為地球的一份子我們需要對於地球自然界發生的變化以及外來可以用的能源、技術與影響更加瞭解。

這趟旅程除了以上提到的行程外,還有許多相當有趣的行程,但最重要的事我們看到歐洲各國如何與自然爭地或與自然共處,如何利用自然資源做發展一個地區,像是法國人們在沖積扇的土地利用、各國的特殊地景的保存、克羅埃西亞特諾夫的珠寶產業等各處的產業發展等,都為這次的考察增添許多特彩。

夏慕尼團體照,後方為阿爾卑斯山冰河地形
漢堡 Hafen City,圖中可以看到一條鋼繩延伸到下方的水溝蓋,淹水時水溝蓋里的金屬帷幕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