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帶氣旋外圍雨帶之起源
熱帶氣旋(颱風)是自然界最具破壞力的天氣系統,而熱帶氣旋外圍雨帶(outer tropical cyclone rainbands, TCRs)是其風暴範圍內劇烈降水與危險天氣集中...
熱帶氣旋(颱風)是自然界最具破壞力的天氣系統,而熱帶氣旋外圍雨帶(outer tropical cyclone rainbands, TCRs)是其風暴範圍內劇烈降水與危險天氣集中...
從千年以前人類就知道將金屬材料研磨之後,可以產生不同的顏色,應用在教堂的美麗彩繪玻璃上。但其背後的物理機制則要等到二十世紀初期的Gustav Mie提出米氏散射理論之後,才理解是因...
自2014年首次推出鋰二氧化碳(CO2)電池以來,各種可充電金屬二氧化碳電池引起人們之廣泛關注,成為解決與二氧化碳相關之環境問題與可持續能源存儲需求之一種有趣方法。金屬二氧化碳電池...
當細胞進行減數分裂時,同源染色體會形成計畫性的DNA雙股斷裂,來進行序列互換,並達成基因多樣性。這種DNA雙股斷裂後,細胞會藉由同源重組(Homologous recombinat...
2023年6月由林千翔助研究員(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羅立助理教授(國立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魏志潾副教授(國立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與賀詩琳助理教授(國立臺灣大學海洋研究...
海洋是地球氣候系統中最大的儲熱器,因溫室氣體持續增長, 在地球氣候系統所吸收的額外熱量中, 超過90%的新增熱量進入海洋造成海洋暖化,大尺度的海洋環流是重新分配這些海洋能量的重要環...
木材是人類發展史中重要的基礎材料與能源來源,也是未來可永續利用的再生性資源。木材細胞壁中的纖維素占一半重量比例,是地球上最豐富的有機物質,占全球生物質量的四分之一。雖然木材纖維素的...
本校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學程助理教授孫烜駿與美國密西根大學(Prof. Meghan Duffy)研究團隊合作,利用水蚤與其病原菌的暖化實驗,發現溫度能調節病原菌在寄主體內的感染機制...
謝志豪、張俊偉 本院海洋所謝志豪教授與漁業科學所張俊偉助理教授帶領國際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新方法,成功預測了多種臨界轉變(critical transitions)事件的發生和類型,...
臺大地質系博士後研究員胡訓銘,與沈川洲國家講座教授率領的國際團隊,利用義大利北部的女巫洞(Bàsura cave)石筍微量元素紀錄與精確的鈾釷定年技術,重建八百年以來歐洲的氣候變遷...